临沂千卉化妆服务部
手机:15092971238 西老师
微信:qh 15092971238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兰田步行街富人街二楼20号
网址:http://www.hnjingbo.net
临沂千卉化妆服务部
手机:15092971238 西老师
微信:qh 15092971238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兰田步行街富人街二楼20号
网址:http://www.hnjingbo.net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四大考点(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选择题通过给出的选项内容,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考情调研: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两套和全国卷两套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学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1.思想内容: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2.形象画面: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3.表达技巧: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4.语言特点: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
从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②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③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④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本项考查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词中“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人情”应是寻春的执着之情,交代了“南山觅”的原因,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苦”有“执着追求”的意味,没有“感到困难”的意思
本项考查对词人情感的分析。“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作者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仅此一句,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形象地渲染出来
本项是对诗歌语言风格和内容的考查。从全词看,此词没有浮躁怪诞之气,写得古朴自然,平易真切,与农村风物极相贴合
本项是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须知”是告诫语,作者通过议论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像在“人日”里所意识到“人”的作用与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只有在“人日”这一天才去追求祈祷了
1.内容情感判断。哀乐颠倒、诗句理解错误等。命题人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原文】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选项】“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对点分析】哀乐颠倒。“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2.形象画面判断。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命题人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如果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就无法判断出形象特征的正误。
【选项】“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下第而叹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情,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对点分析】“路上行人”错误,属于身份理解不当。从诗中看,本句的“行人”应指“朋友”,而不是“路上行人”。
3.表达技巧判断。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命题人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原文】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对点分析】从上片的“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分析,这是词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从“三万”分析,该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由此判断,“虚实结合”是错误的。
4.语言特点判断。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分析错误、语言风格分析错误等。命题人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学生如果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例如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就无法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
【选项】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
【对点分析】“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颈联表达了对妻儿的宽慰,谈不上欢快。“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
见到试题中对形象、意境、语言、情感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着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命题人从表达技巧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首先要明确赏析指向。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4题“对这首诗的赏析”;有的是针对诗歌局部,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4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其次要明确操作指向。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选择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还是选择两项?有的题干中出现“最恰当”的字眼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
【注】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A.开篇一二句点题,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春来”与“城隅”点明时令和地点。
B.诗人由“怜”写起,到“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
C.颈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一个“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香四溢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氛围。
D.尾联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实际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甘树成林。
2.【考点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诗人在颔联用《橘颂》及“木奴”这两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注】①陆游写此诗时已是78岁高龄。②化身千亿:化用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诗意。③此诗是诗人离别故乡后,从扬州回到当涂,在春寒尚厉之时所作。
4.【考点 :赏析诗歌思想感情】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A.“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中由“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显示出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心态。
B.“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统治集团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一味地苟且偷安,本末倒置。
C.这首词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激越中显沉稳,豪放中见沉郁,溢满全词的是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流露出凄楚哀怨之情。
D.这首词以“恨”字为主题,语言犀利,沉雄激昂,表现了词人对当权者的愤恨;词人刚毅不屈的品德与愤世嫉俗的壮语贯通全篇。
6.【考点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用典是辛弃疾诗词的一大特色,本词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两例分析其用典的作用。
1.A【解析】A项,“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错误,第二句写的是柑树成活时的景色,而非种柑树的情景。
2.①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用屈原《橘颂》典故表明自己像屈原一样喜爱具有美好品德象征的柑树,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②反用“木奴”典故,表示自己种柑橘树,并非为了谋利,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态度,不愿为利屈节的高情逸致。
【解析】颔联“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意为: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诗人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诗人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心地。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对谁可表?只有这些默然无言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用两个含意完全相反的典故表达出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3.D【解析】D项,“故园百花开放”错误,“故园花落尽”中的“花”承首句的“梅”,当指梅花而非言他花,如指他花落尽,显得与事实不符。
4.①陆诗描写梅花,把对梅的痴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想学仙人的分身术,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这足见他对梅花的喜爱。同时陆游借对梅花的喜爱、依恋,表现出自己孤高的情操。②汪诗描写梅花,表达客居异地的孤凄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故园梅花已落,客馆梅花才开,两相比较,表达了“哪里都没有家乡好”。
【解析】①陆诗以奇思妙想与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梅花的挚爱。首句写梅花在清晨凛洌的寒风中傲然绽放。次句写诗人放眼四顾,树树梅花开遍山野,犹如山中落满了皑皑的白雪,极为壮观,显示出梅花不畏严寒、果敢独立的气势,语句耐人寻味。接着诗人以物喻人,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诗人自身的情怀和节操的写照。最后诗人自问何时才可化身千亿,立于每一株梅树前,仔细地欣赏着梅花的容颜呢?陆游这里甚至想学仙人的分身术,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这足见他对梅花的喜爱。全诗在自己对梅花的情感上未著一字,仅在三四两句中,用“身千亿”和“一放翁”既表现了对梅花的依恋、爱护,又表现出出自己孤高的情操。②汪诗首句写客地见梅。梅开报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照理说自有一番喜庆之气,可诗人的心态却不甚佳妙,表现出的是“孤”,是“寒”,一开篇就流露出深重的乡思乡愁。描写梅花,表达客居异地的孤凄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后两句写怀念故乡。“故园花落尽”,是说故乡的梅花早已凋落殆尽。这一句以故乡花落,反衬客馆始花,进一层写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苦意绪。“江上一枝开”,这一句是回过头来写客馆的梅花,故园花已落,客馆花才开,以两地花开时差作比,表现出羁旅游子“哪里都没有家乡好”的心态,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之情。
5.C【解析】C项,“流露出凄楚哀怨之情”错,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
6.①“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②“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词第二句“何人为我楚舞”,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高祖曾经想要废黜太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被吕后请张良设计阻止。汉高祖在无奈之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此曾向刘邦哭泣,刘邦只能无奈地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表现了刘邦对此事无可奈何的感情。“听我楚狂声?”典出《论语·微子篇》中,楚国隐士、也是狂人接舆,曾当面唱歌讽刺孔子执着于从政。疲于奔走,李白便有诗句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辛弃疾此处同时使用了这两个典故,表现了词人“长恨”的无可奈何,同时也表现了他不愿意趋炎附势,昧着良心屈从主和派。词中以反问的语气提出,造成了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第四句“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用《渔父》中的典故,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操守。渔父曾经告诫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在劝屈原审时度势,不妨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辛弃疾此处只说“濯吾缨”,其实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会随波逐流,只会坚持自己。第五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是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根据《世说新语》记载,西晋的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辛弃疾反用其典,同时也是抒发牢骚之意。词人抗金的理想,一直被打压,难以实现,所以才会发出“要什么身后之名”的牢骚。最后一句“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典出《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深感当时的混乱和黑暗,所以隐居起来,不为五斗米折腰,辛弃疾此处表明心迹,表达此次进京,并非去追求个人私利,也不想在京城中和主和派同流合污。《列子》中,有以鸥鸟为友的记载,辛弃疾借以表达,自己宁可归隐,也不愿向主和派投降,表现出渴望归隐和劝慰友人之情。
1.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
2.看准要求。这类题目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确还是选错误,是一项还是几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
3.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
4.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带入原诗中,结合上下语句检验。
【注】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年迈体衰。③过潘二十岁:潘安32岁鬓生白发,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错用分析:颈联“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判别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错项示例:《池上早秋》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错用分析:“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判别技法: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错用分析: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
判别技法: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错项示例: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
判别技法: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体悟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15.本诗尾联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 分)
据诗的标题可知,诗人遭贬后回至老家,经将要过虎丘时,即快要到家中时,很惆怅地写下了此作品。因此,“怅然”二字,已清晰地表明此诗歌情感的色调——冷。
再据诗歌内容里的“岁月何”“怜白发”“相逢少”“不见多”“旧”“惆怅枉”等字眼,我们基本可确定此诗歌的感调为“冷色调”。
第一步:要看“诗歌标题”和“注释”,目的在于了解诗人的创作诗歌的背景和条件,以便于我们准确把控诗歌情感色调的总方向(即是冷还是暖)。
第二步:要看“诗歌内容”里的关键词,目的在于进一步确认诗歌情感色调属于哪个方向(即是冷还是暖),以及确认是否形成相互印证第一步的闭合环。
第三步:用上述两步判断出的色调系列,与各选项的情感色调系列进行比对,完全一致的为正确选项;选项中的色调系列只要有一个与之相反,即为错误陈述。
冷色调:诗人的人生不顺、悲、忧等,均属于冷;他人对诗人的不好的评价也可认为冷,如,选项中陈述了诗人的消极态度、低俗的观点、肤浅、表层化的观点,也均为冷。
暖色调:诗人的任何优点、观点、行为均为积极向上的,这即可认为是暖色调。当然,别人对他的相关高度评价、赞扬的陈述等,也是暖色调的体现。
即便有冷暖色调交加的现象,那些在世俗、困境中,仍能够传达积极态度、深邃哲理的诗人,虽然有淡淡的点滴情绪,但诗歌的总体色调走向也可认为是暖色调。
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装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落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
据注释①和③可知,此诗歌内容是陈述军队打了胜仗后,凯旋营地的盛况场面及士兵将士统治者轻松喜悦的的状态。
据诗歌“标题”可知,作者又是“和”诗一篇,即肯定知道大胜仗,给朋友、给百姓、给统治者给国家民族的非凡积极意义,因此,此诗歌的感调为暖。
再据“诗歌内容”的关键词:万方清、军回识旧营、晚天晴、闲部、寄稀旌、庙略等,可确定此诗歌的感调为暖。
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
见到试题中对形象、意境、语言、情感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着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解析: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项错误。
【白话诗歌】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应对策略】 古诗词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已经明确是以声写声的手法,B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A项,是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是用蜂声和蝉声来写琴声;D项,是用白玉的声音和黄莺的叫声来写琴声。
【应对策略】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做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B项中“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如今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淹没了亭台曲栏。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E项中“文物尽”和“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
【应对策略】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特别是像2014年高考北京卷一类的题,更要注意选项中的诗句本身;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解析:本题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分析是正确的。
【白话诗歌】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昨天饮酒甚多,到今天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令身体轻松爽快。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而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应对策略】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一、清新自然;二、朴素平实;三、生动形象;四、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平时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解析:本题是从诗歌的意境方面设题。清晨,雪花飞舞,灯是“寒”灯,漏声“断绝”,月亮西沉,很明显,营造出的是清冷孤寂的氛围,所以分析正确。
【白话诗歌】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我那报国的雄心决不会死去!
【应对策略】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解析:很明显本题是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设题。“歌”是卖饼儿捧着盘子走出家门长声叫卖的声音,从艺术效果来看,“歌一声”并非“生动形象”,也非“富于童趣”,所以分析错误。
【应对策略】 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解析: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章等。④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很明显,本诗不属于“歌行”,也不属于“诗余”即“词”。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本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下句词性明显不对,不能构成对仗,因此选择A项,也符合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灵活的特点。
【应对策略】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做出判断或者选择。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解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且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琵琶行》等。可见此说法正确。
【应对策略】 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注意识记方法。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向的联系;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向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题目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细读四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出的词语与四要素进行对应分析。
(1)逐一比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2)综合比对。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对四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对D项做判断时,要联系A、B、C三项理解、判断;还要用好排除法。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这两句描写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写出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结合后文“自惭”诗句来看,不是自夸,而是揭示“自惭”的原因
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闲适的情趣”分析错误。答案选D。如不能明确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但因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这几句的意思是: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写出了宴会环境及自己久病初愈的欣喜轻松心情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结合注释,知道“理会”指通达事理,再结合“遣”“忘”等字词,基本就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
D.选章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选章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间”说法是对的,如“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是描写,“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是叙述,“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是抒情、议论。本诗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赵伯鱼早年就结识了高荷与黄庭坚两位诗人,并学习两人的诗,能熟背其诗,反映了赵伯鱼的勤奋好学,善于拜师学习(转益多师)。故该选项正确。
韩驹为赵伯鱼写下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嘉许,选项为“嘉许以及劝诫”,诗句中并没有劝诫之意。故该选项错误。
“仆”是作者的自我谦称。“常倦谈”“殊未详”反映出作者谈论的内容不多,且比较粗略。故该选项正确。
“学诗”“学禅”写出了作者把学习禅理与学诗作比喻,可见作者是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未……方”是作者对赵伯鱼学习的指导,在没有弄懂学问、知识、道理时,应该多方面去探求,去学习。“一朝……成章”,写出了学习应多多参悟、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熟能生巧、灵活运用。作者的这一说法,也反映了学习的普遍意义。故该选项正确。
【注】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解析:选D。D项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故选D。
【白话诗歌】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纵然还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怅也无法免去。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
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也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美丽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楼边。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②?幻苍崖云树,名娃③金屋,残霸④宫城。箭径酸风⑤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⑥,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⑦,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长星:古星名。类似彗星,有长形光芒。③名娃:西施。④残霸:吴王夫差。⑤酸风:刺骨的寒风。⑥时靸双鸳响:相传吴王筑响廊,西施穿着木屐绕廊而行,发出响声。⑦五湖倦客:指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A.上片前三句从空间入笔,描绘天空辽阔浩渺之景;从时间着笔,感慨不知何时青天坠落的长星幻化出灵岩山。
B.“腻水染花腥”,写宫女的脂粉流入河水,使夹岸的花沾染了香味。“腻水”语出杜牧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C.吴王沉醉酒色,范蠡清醒身退,二者形成对比,隐含了对时政的讽喻,也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D.词人登临灵岩山,凭吊吴宫古迹。上片侧重对古迹的描写,下片转入对古事的评论,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慨。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错,“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意思是假如吴王夫差不沉醉,范氏怎么能功成而遁归五湖,以垂钓游玩来庆祝吴的灭亡呢?诗人借此表达对荒淫误国者的痛恨。
【白话诗歌】极目远眺四方,缥缈的长空万里,云烟渺茫向四处飘散。不知是何年何月,青天坠下的长星,化成了这灵岩山。幻化出这座苍翠的山崖,云树葱茏,幻化出美人西施居住的金屋,春秋霸主吴王夫差的宫城。灵岩山前的采香径笔直如一支弓箭,凄冷秋风刺人眼睛。流水中漂流着当年美人用来化妆的脂粉,沾染得岸上的花朵都带了脂粉香味。耳边仿佛传来阵阵清脆的声响,不知是美人穿着木屐走在响廊的余音,还是风吹秋叶发出的飒飒的凄凉之声。
深宫中吴王沉醉于酒色,以亡身的悲剧留下让后人耻笑的话柄。只有头脑清醒的范蠡,功成身退,在太湖上垂钓。我想问苍茫的水波,到底是什么力量主宰着历史的兴衰盛亡?苍波也无法回答,默默无声。我的满头白发正是愁苦无奈的结果,而无情的群山,却依旧苍翠青青。江水浩瀚连接无垠的长空,我独自凭倚高栏鸟瞰远景,只见纷乱的几只乌鸦,在夕阳的余晖下落在凄凉的洲汀。我连声呼唤把酒取来,快快登上琴台,去观赏秋光与云霄齐平的美景。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词人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被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词人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词人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离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发挥自己的高才雄略,并实现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词人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彷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本词的内容和注释可知,词人并非“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使命”,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和叮嘱以及对黑暗的批判与不满。
【白话诗歌】变幻莫测的雨和风,留不住江边匆匆行客。劳烦您捎个口信,问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和海滨钓鳌的诗翁。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命脉。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洗净头发,沐浴阳光之处,怡山碧绿秀美;在我垂下钓丝的地方,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后世一定能理解我的直道而行。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平生坚守操守,不应当轻易屈服。胸中的愤懑欲一吐为快又住口,怕隔墙有耳惊扰了邻居。
【注】①此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钜收复西京洛阳的捷报而作。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钜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人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传布,彰显出诗人的信心。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中,“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诗中并无此情感。
【白话诗歌】武钜将军虽白发苍苍但壮心犹在,收复西京的捷报昨夜传来。金人竟敢作永远占领中原的打算,岂知上天一日之内回心转意助我大宋。历代皇帝恩泽如雨露滋润万物般深厚,国家中兴大赦天下的诏令会如疾风迅雷般迅速传布。料想明年寒食节前往朝祭陵墓的使者,定会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