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彩票官网注册登录·(中国)苹果/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手机:15092971238 西老师
微信:qh 15092971238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兰田步行街富人街二楼20号
网址:http://www.hnjingbo.net
杏彩彩票官网注册登录·(中国)苹果/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手机:15092971238 西老师
微信:qh 15092971238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兰田步行街富人街二楼20号
网址:http://www.hnjingbo.net
为展示更多先进和典型的建设成效,中国大学生在线将持续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经验征集活动,如果您正在主持辅导员工作室,有丰富的工作室建设经验,欢迎投稿至邮箱。
崇德尚学,知行合一。“学知行”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以及针灸推拿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思想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四川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工作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辅导员为主导,携手互助促成长”的理念,以“爱学、乐学、善学、会学”为目标,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业的“疑难杂症”精准施策,开具“良方”;另一方面根据辅导员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张译,针灸推拿学院专职辅导员,是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全国核心能力生涯指导师、国际就业胜任力教练(ECC)、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情绪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是在读思想教育博士。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级奖励10余项,荣获成渝经济圈首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二等奖、四川省第三届你来就好就业指导能力大赛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院校优秀辅导员等校级奖励30余项。
辅导员工作室既是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创新,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工作室通过个性化的帮扶与辅导,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长的学生以及辅导员成长提供支持,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同时,辅导员通过参与“工作室”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培养其专业能力,拓宽其职业视野,提升其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与辅导员的共同成长交流。
一个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双轨运行平台,以“崇德尚学、知行合一”为宗旨,“专业广博、自由创新”为标签,坚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学知行”工作室始建于2020年,在近几年的育人实践中,工作室以“学”为主要核心,坚持“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明理,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个性化的帮扶与辅导学习困难或学有所长的学生,以此提升高校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优良习性。以通识教育、完善人格、发掘潜力、成就自我为目标,挖掘学生群体需求,解答学生个体疑惑,将对应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育资源与学生的个性化匹配。同时,整合学校教学专家、资深学生工作者、新手辅导员及学生朋辈、校友资源等团队,引入各类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资源,形成学生发展与导师教导的良性互动,提升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水平。
“学知行”工作室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的优势,以针灸推拿学院为试点,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将“仁心仁术”相结合,逐步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核三制”育人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精准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崇德尚学、知行合一”为核心,构建“专家培养制、辅导员管理制、朋辈互助制”三机制,一是邀请专家作为导师,导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自身特长,对全体对象进行共性培养,也对不同对象进行个性化培养。导师提供培养发展方向,给定学习、研究专题和任务,指导方法,作出评价。为学生授业解惑,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二是辅导员作为工作室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对同学们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三是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和优秀校友作为工作室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培养学习优秀者、自强之星、创新创业苗子等等,通过“点对面”或“点对点”互助机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以此进行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互勉共进。
(一)彰显育人特色,培养优质人才。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彰显育人的特色,进而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内涵式发展,确立工作室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工作室依据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需求,打造了“针心启航”系列特色项目计划,助推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居全校前列,考研上线%,连续四年位居全校第一;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4.2%,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100多名优秀毕业生逐渐成为企业骨干,荣誉、晋升等捷报频传。
(二)构建育人模式,畅通平台渠道。工作室构建稳固的育人模式,制定可供复制的具体实施流程,有效判断项目的价值和是否具有推广的条件。2020年以来,“学知行”工作室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工作,累计开展近30余次各类讲座、指导、培训等,覆盖面较广,线上线余人。主要包括主题讲座、经验分享、学业帮扶、考研经验、就业指导等,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效果良好。其中,学业帮扶及考研经验分享活动带领大家明确了当下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工作室收到了较好的反馈。
(三)搭建“双轨”平台,打造精品化团队。在辅导员工作室的工作实施中不断凝练育人成果,不仅助力学生成长,还同时促进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推进育人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打造精品化团队,以“头雁效应”带动工作室往深里走,确保工作室精品化发展。“学知行”工作室自开展工作以来,共计发表论文或参与编写著作18余项,其中SCI7篇,核心6篇(自然科学类),其他文章5篇,参与著作编写1部,人均发表文章达到100%。工作室成员在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级1项,厅局级5项,其他课题10项,人均在研课题数量2项,2人成功晋升副教授,1人成功晋升讲师。
(四)育人因材施教,推进个人全面发展。随着未来高等教育学生来源日趋多元化、国际化,高校不可避免地面临为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专业指导的需求。工作室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导、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学习一般学生提升能力,探索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分类指导的有效策略,才能不断提高学习发展辅导水平,逐渐培养学习能力和建立可迁移能力培养体系。
(一)高度重视,合力育人。学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统筹本科、研究生学业辅导力量以及学院教学资源。成立学业指导工作小组,聘请分管教学、研究生、本科生领导、资深专家、教研室主任以及青年教师为工作室成员,组织班导师、博士后、硕博士等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问题。学工和教学协同配合,充实学业辅导教学与管理团队。各年级辅导员作为项目核心成员,负责学业辅导项目助教选拔考核和学员管理监督。辅导员以所带学生为抓手,在学业辅导项目助教推荐、学员招募、学员管理、学员考核等各个环节承担主要角色,保证了学业辅导的正常运行。选拔具有丰富学业指导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工作室重要成员,对具体学业辅导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用好“云”帮扶。启动“云互助”朋辈学业辅导项目,解决学生困难学生学业问题。项目主要针对大一到大五学习较为困难学生,通过建立“多对一”或者“一对一”帮扶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组织系列课程帮扶,帮助学生在长期以来比较难的基础课程上取得学业进步。在一些课程上,例如《神经病学》《金匮要略》《针灸治疗学》等比较困难的科目提供学习方法和一些学习资料。
(三)开展“学业指导”第二课堂全链条活动,激发学习动力。依托学院团委、“针灸推拿学院大学生学术专业委员会”等平台,根据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定期组织经典晨读、学术沙龙、学术讲座、论文写作指导、学习方法研讨、学霸事迹分享、病案讨论、临床技能实践等活动,在互相学习中加深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内驱力,涵育优良学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构建资源共享共同体。联合校企、校友、兄弟学院等,协同并进,形成合力。充分动员和发挥校企/院企等合作单位,做好医学生实习、见习等实践培养环节,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分享经验和心得,加深对于实习生活的了解,提前分配好学习和实习的时间,平衡两者促进自身进步。树立典型事迹,发挥榜样作用,与兄弟学院构建资源共同体,形成联动效应。
(五)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定期开展实践分享活动,引导学生面向前沿技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协助学院积极承办华佗-天府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学界大咖共话前沿技术。积极营造科创氛围,引导学生面向行业,树立更高的学业目标,提升高成就动机。
(六)重点打造“考研伴学项目”。助力有升学意向的高层次发展需求学生积极备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升学目标。该项目邀请学院低年级研究生学长作为项目leader,实施“硕带本”备战考研,全程指导考研复习,覆盖初试、复试、调剂、导师推荐等各个阶段,提供考研信息、复习资料,指导复习方法并实时答疑,有效提升考研成功率。
“学知行”工作室将围绕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宗旨,从学业指导、学业咨询、学习方法、学习技巧设计、考研指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共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继续发挥“专业老师指导,朋辈校友影响,辅导员整合”的作用,构建“专思融合”的第三课堂模式,将学业指导切实贯穿学生本科全阶段,践行“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景熏陶、全体受益、全面影响”育人理念。
“学知行”工作室会继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学习规律,养成医学学习思维和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因学业困扰出现的心理问题。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三课堂模式深度融合,为实现全方位育人搭建平台。
“学知行”工作室既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也是老师和学生创新进步的舞台,我们将会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学习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与发现,与工作室一起创办更多的活动,导师提供机会,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建立“点对面”或“点对点”互助机制,为工作室带来创新动力。提出问题、交流心得、头脑风暴、思想碰撞,在实践中砥砺前行。